logologo
  • 幻灯二
  • 幻灯一

儿童服务项目案例 “5-321”阶段赋能帮自身困境儿童安全“走出去”

发布日期:2024-03-12 20:20:03 文章出处:环球hq娱乐在线官网入口

  原标题:儿童服务项目案例 “5-321”阶段赋能帮自身困境儿童安全“走出去”

  困境儿童中有一类为自身困境儿童,是指因自身残疾、疾病等问题造成康复、教育、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等困难的儿童。广东省东莞市D街道共有自身困境儿童约190名,社工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大部分自身困境儿童都在康复机构、特殊学校学习,相较于普通学校,此类机构较少提供外出安全教育。大部分自身困境儿童家庭会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孩子的功能性康复训练或治疗上,对于安全教育特别是外出安全的关注少之又少,认为对孩子康复的意义不大。

  然而,随着自身困境儿童年龄增长,他们走出家门与外界交流的需求日益迫切。不少大龄儿童的家长开始对于孩子即将踏入社会表示担忧,孩子缺乏安全出行的意识,也难以获得有效的保护,完全依靠父母陪同出行不是长久之计,急需掌握日常出行的相关知识和能力,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为呼吁社会给予自身困境儿童更多关爱,提升自身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安全出行意识,D街道社工开展了“安全相伴,莞爱童行”困境儿童关爱成长项目。

  项目根据社会学习理论进行具体服务设计,结合“五社联动”机制,从赋能理论的视角出发,建立提升自身困境儿童出行与社会融入能力的“5-321”赋能模式。“5”即以“五社联动”为项目的基础推动力量;“321”即发动志愿者和家长共同参与,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程度的介入,由此形成三级层层递进的“逐步赋能模式”。

  “五社联动”机制提供项目支撑。第一,社工主要在项目中作为服务提供者、资源链接者角色对项目进行监测与运营;第二,社区、交通、心理咨询等领域的志愿者为项目提供支援与辅助;第三,社区社会组织作为项目的支撑,为项目提供场地、资金资源、专家志愿者等,让项目的开展获得助力;第四,社会慈善资源作为对项目的补充,为项目提供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让项目可以稳定运行;第五,社区作为项目开展的阵地,为项目提供较为可靠的服务对象信息、政策资讯以及场地等基础保障。

  强化与奖赏机制促进技能掌握。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联结、强化和观察学习三种机制能促进人的社会行为形成,因此项目采用了代币制记录孩子们的出勤情况及现场投入情况,用小礼物作为奖励,激发儿童的参与热情,让孩子们愿意走出家门。同时,项目注重结合自己困境儿童真实的情况,计划通过设置形式多样的互动游戏以及实地的出行实践取代单一的知识输出,让自身困境儿童能够在反复强化中真正掌握相关知识点。

  逐级赋能机制提升出行能力。“321”阶段式赋能模式中的“3”,即在项目发展初期推动“家长+志愿者+自身困境儿童”共同参与,使自身困境儿童愿意走出家门参与项目服务,并协助自身困境儿童学习安全出行知识;“2”,即到项目发展中期,自身困境儿童掌握一定知识技能且与志愿者建立关系后,脱离家长陪同,由志愿者主要介入协助辅导,形成“志愿者+自身困境儿童”的模式,陪同自身困境儿童进行安全出行的学习与实践,达到“能出行”的目标;“1”,即在项目后期,自身困境儿童能够掌握安全出行知识及技能,并且能独立参与项目服务,达到“会出行”的最终目标。

  项目分为三个阶段,让参与者通过反复学习行走篇、公共交通篇以及社会融入篇(下称“出行三篇章”)的安全出行知识,结合交通情景模拟、外出实践、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逐步培养自身困境儿童安全出行能力。

  “3”人同行阶段。社工发动自身困境儿童家长及志愿者共同参与,并在项目开展前对志愿者进行培训,社工及专业志愿者作为传授知识技能的主要服务提供者,结合不一样自身困境儿童的个体特点开展针对性服务,通过知识教学、情景模拟、外出实践等形式,进行“出行三篇章”的学习与实践,并结合趣味游戏对交通知识进行巩固,80%的家庭都能保持比较高的积极性。社工通过互动游戏、前后测对项目成员的安全知识掌握情况做了解测试,80%的自身困境儿童对于基本的交通标识、乘车需要注意的几点、公共场合的礼仪等安全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与认识。在该阶段,家长作为主要的陪同者与引导者,志愿者作为活动协助者与自身困境儿童建立关系,获得基本信任,个别自身困境儿童在活动中会积极与志愿者交流互动。

  “2”人并行阶段。结合“出行三篇章”的知识更多地进行外出体验。在该阶段,项目成员对安全出行的基础知识有了较好掌握,社工在每次活动前的热身游戏中,结合安全出行知识设置互动游戏,大部分自身困境儿童都能较好地完成。此时部分家长慢慢退出了主要陪同者的角色,由已建立关系的志愿者作为自身困境儿童的主要引导者,与自身困境儿童一起参与项目服务,并进行实地外出实践。在该阶段,社工组织了去电影院、市场、银行、音乐厅等地的安全出行及社会融入实践。热情参加项目的8组家庭中,有4组已能由志愿者陪同完成出行实践。另外几组家庭因自身困境儿童年龄及自身能力等因素,仍需要家长的引导及陪同。

  “1”人出行阶段。随着自身困境儿童出行能力逐渐增强,社工开始尝试推动个别自身困境儿童独立参与项目外出实践活动,家长与志愿者慢慢退出主要陪伴者的角色。在该阶段,8组热情参加项目的自身困境儿童家庭中,3名自身能力较好的自身困境儿童已能独立参与项目,家长作为观察者参与项目,另有1名自身困境儿童虽牢固掌握了交通安全知识,因性格内向,在独立出行的阶段还要家长陪同,但家长表示,在活动中明显感觉到孩子越来越开朗,社工也在交流中感受到孩子越来越愿意与社工互动。

  微观上,自身困境儿童安全出行能力得到提升。项目共吸引了12组自身困境儿童家庭的参与。截至目前,项目结合“出行三篇章”完成了三个阶段的服务,项目参加者意见反馈的统计显示,自身困境儿童在安全出行知识的掌握方面均有不一样程度的进步,90%的家长反馈项目对于提升自身困境儿童的出行技能有较大的帮助。

  中观上,项目促进了“五社”之间的高效协作。资深社工团队既是直接服务提供者,又是资源链接者,通过回应自身困境儿童的需求、动员其他社区组织,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稳定的志愿者队伍与自身困境儿童及其家庭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协助社工有效执行“逐步赋能计划”;市轨道交通公司、东莞巴士公司等多个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了场地、人力、专家志愿者等资源,提高了项目过程的专业性;电影院、剧院等社会慈善资源给自身困境儿童提供了基础公共环境融入之外的更多环境融入体验,也为项目社工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激励;社区作为项目开展阵地,提供了自身困境儿童家庭信息、政策资源供给以及重要的场地支持,确保了项目稳定有序进行。

  宏观上,项目促进了自身困境儿童和社会的双向互动。一方面,自身困境儿童及其家庭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公共环境的融入活动,意识和技能不断的提高;另一方面,参与到项目的各个利益相关方也随着与社会中特殊群体的接触变多,而更了解不同特殊群体的需要。例如,志愿者通过社工的督导、自主实践与学习,增加了对自身困境儿童需要的了解,也掌握了自身困境儿童服务的专业性技能;地铁出行的融入服务中,讲解地铁出行规则的工作人员在了解到参加者中有孤独症小朋友时,会及时作出调整讲解方式。这些项目开展过程中各方的点滴转变,最终将有效推动残健之间的共融发展。

  社工在研发该项目时,认为自身困境儿童最终需要以独立的个体与社会进行交互,因此,特别注重“逐步”为自身困境儿童增能赋权,这不仅仅契合了D街道自身困境儿童的需求,也回应了广大即将走向社会的自身困境儿童的需求。

  项目注重发挥“五社联动”的作用,推动更多的爱心社会组织、志愿者、慈善资源等加入项目,从而让更多的社会群体关注自身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体,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困难群体的服务中,逐步扩大其社会影响,也为自身困境儿童营造友好的社会融入环境。

  项目在发展过程中曾遇到瓶颈,如因自身困境儿童的能力参差不齐而导致能力较强且有较迫切出行需要的自身困境儿童学习进度不得不放缓,另外项目内容的框架设计都是由社工一手包办,缺乏具备自身困境儿童(如孤独症)服务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去参加了等。作为项目主要运营者与“五社联动”主体角色之一,社工在角色上可进行转变调整,联动具备康复师资格的专业志愿者对需求迫切的自身困境儿童提供一对一服务,推动项目更高质量发展。

返回新闻列表
400-888-7008